中国足球协会近期在各级国家队的选帅理念上正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长期以来倾向于聘请外籍教练执掌国字号球队的足协,在新一轮的国少队(U16)主帅遴选过程中,展现出明显的思路转变,多方消息显示,新一期国少队极有可能放弃聘请外籍主教练的传统做法,转而启用熟悉国内青少年足球发展现状的本土教练员担此重任,这一决策不仅标志着足协在队伍建设理念上的调整,也折射出中国足球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思考。
选帅观念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基于近年来各级国字号球队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过去多年,中国足协在国足、国奥、国青乃至国少层面,都曾投入重金聘请来自欧洲、南美的知名教练,这些外教虽然带来了先进的足球理念和训练方法,但其效果往往难以持久,且经常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尤其在国际比赛周期短、集训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外籍教练难以深入了解国内年轻球员的特点和中国足球的实际环境,导致战术设计与球员能力脱节,外教的频繁更迭也不利于球队长期战术体系的构建和球员的稳定成长。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本土教练在青少年球员培养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他们长期扎根国内足球环境,对球员的技术特点、心理状态和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把握,尤其是在沟通层面,本土教练能够更有效地传递战术意图,并与小球员建立信任关系,近年来,部分由本土教练执教的青少年球队在国际比赛中表现出色,进一步证明了国内教练的能力,上一届U16亚洲锦标赛中,临时由国内教练组接手的球队在小组赛中展现出顽强的斗志和良好的战术纪律,虽然未能出线,但比赛内容获得多方认可。
足协此次调整选帅思路,也与整个中国足球的发展战略相契合,随着《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深入实施,足球界越来越认识到,提高国家队水平必须从青少年培养入手,而建立稳定的教练团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培养优秀本土教练,不仅能够为国字号球队提供更可持续的领导力量,还能通过国家队平台反哺国内教练员水平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据了解,足协技术委员会已经启动了新一期国少队主帅的遴选工作,与以往直接瞄准外籍名帅不同,本次选帅重点关注国内优秀青少年教练,候选名单包括多位长期从事青少年足球工作、曾带队取得优异成绩的本土教练,这些教练共同特点是:拥有亚足联或中国足协认证的高级教练员资格,具备丰富的青少年执教经验,熟悉国际足球发展趋势,同时对中国年轻球员的特点有深刻理解。
足协相关负责人表示,选帅标准的调整是基于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我们不再盲目追求名气和资历,而是更加注重教练的实际能力、对青少年足球的理解以及与球队的匹配度。”这位负责人强调,无论最终选择本土还是外籍教练,都将以球队长期发展和球员成长为首要考虑因素。
这一转变也得到了足球界的广泛支持,多位足球专家表示,青少年国家队的建设应当注重延续性和稳定性,而本土教练在这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前国脚、现役教练李辉认为:“青少年阶段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和建立信心,国内教练更了解我们的球员需要什么,能够因材施教。”他也建议足协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为本土教练提供国际交流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选择本土教练并非意味着闭门造车,足协方面表示,即使由国内教练执掌教鞭,球队仍将聘请高水平的外籍技术顾问,组建中外结合的教练团队,汲取国际先进经验,足协还将加强与国际足球组织的合作,为国少队提供更多的国际比赛机会,让球员和教练都能在实战中成长。
新一期国少队将面临2025年亚少赛预选赛的挑战,这项赛事也是2026年U17世界杯的资格赛,选择本土教练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也承载着中国足球对未来的期望,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种选帅思路的转变本身已经传递出积极信号:中国足球正逐渐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开始注重符合自身特点的长期发展规划。
这次选帅观念的调整还可能产生辐射效应,有消息称,足协正在考虑在国青队(U19)等其他青少年国家队中推行类似的选帅思路,逐步建立以本土教练为主体、外籍教练为补充的教练体系,这种转变如果成功,不仅将改变国家队的建队模式,还可能推动国内教练员培养体系的完善,从而为中国足球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足球的发展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每次理念上的革新都值得关注和期待,足协在国少队选帅上的思路转变,反映了管理者对足球规律认识的深化,也展示了立足长远、注重实效的新工作思路,随着新一届国少队组建工作的推进,这位可能产生的本土主帅将肩负起探索中国足球新发展路径的重任,其表现值得全社会期待。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予教练和球员更多的耐心与支持,青少年足球培养周期长、见效慢,不可能立竿见影地改变中国足球的面貌,但正是这种脚踏实地、尊重规律的做法,才能真正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这套以本土力量为主导的培养体系开花结果,见证中国足球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评论